冰雪场馆的四季重生之路
在崇礼区的群山环抱中,曾举办自由式滑雪及单板滑雪赛事的云顶滑雪公园,如今正进行着“脱胎换骨”的改造,冬季保留专业雪道的同时,新增20条面向初级爱好者的教学雪道;夏季则利用坡地地形打造山地自行车速降赛道和越野跑基地,园区运营负责人李建国透露:“我们引入可拆卸跳台模块,使场地能按需切换专业赛事与大众体验模式,预计年接待能力将从冬奥期间的30万人次提升至80万人次。”
被誉为“雪如意”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更展现出科技与生态的融合智慧,其顶峰俱乐部已改建为悬空观景台,滑道区铺设耐旱草皮成为滑草乐园,下方区域则植入VR模拟跳雪设备。“通过数字孪生技术,游客可沉浸式体验冬奥选手的视角,”场馆工程师王颖表示,“夜间灯光秀与山地星空观测项目的结合,使这里成为京津冀地区独特的生态体育旅游目的地。”
全民健身引领产业升级
张家口的转型绝非简单叠加旅游项目,依托冬奥场馆集群,当地构建了覆盖全年龄段的运动体系: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开辟青少年越野轮滑培训基地,冬季运动培训中心增设运动康复医院,太舞滑雪小镇则打造了包含攀岩墙、水上冲浪池的极限运动公园,这些举措使专业场馆从“赛事专属”转化为“市民健身房”。
“我们正见证体育消费结构的质变,”河北省体育产业研究院院长张涛分析称,“去年崇礼区体育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42%,其中非雪季收入占比首次突破40%,以冬奥场馆为支点,带动了装备制造、智能穿戴、体育培训等产业链发展,预计到2025年将创造超2万个就业岗位。”
生态智慧赋能可持续发展
在改造过程中,绿色低碳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,张家口赛区全部场馆实现100%绿电供应,地下廊道系统被改造为生态教育研学基地,蓄水池转型为水上运动中心,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通过应用相变储能技术,夏季收集的热能可用于冬季造雪系统,使全年能耗降低30%。

“这种‘反季节用能’模式在全球冬奥场馆中尚属首创,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刘毅指出,“张家口的实践证明,大型赛会场馆完全能通过系统设计实现能源自循环,这对未来申办大型赛事的城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”

区域协同激活发展新动能
随着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提速,张家口的转型正产生显著辐射效应,京津冀骑行绿道直通冬奥核心区,跨区域研学线路串联起延庆赛区与张家口赛区,数字票务系统实现“一票通玩三省”,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张家口接待游客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的156%,其中体育旅游人群占比达43%。
河北省体育局局长陈琳表示:“我们正推动成立奥运场馆联盟,与国内外冰雪城市共享运营经验,未来将引进国际级山地马拉松、攀岩世界杯等赛事,让冬奥遗产持续释放经济与社会效益。”
这场始于冰雪的变革,正在华北大地书写着奥运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生动范本,当滑雪跳台传来夏日的欢笑声,当专业赛道奔跑着普通人的身影,张家口用实践印证:真正的奥运传奇,不在于赛事的短暂辉煌,而在于如何让体育精神在每片土地上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