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丝带低碳制冰引领冬奥遗产新风尚,科技赋能谱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

admin 3 0

**
在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的冰面上,一道道速度的轨迹划过,映照着场馆顶部流动的丝带光影,这座曾见证多项冬奥会纪录诞生的场馆,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被世界铭记——它不仅是竞技体育的圣地,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践先锋,其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,以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姿态,为大型体育场馆的低碳运营树立了全新标杆。


破局传统:低碳制冰的技术革命

传统制冰技术多依赖氟利昂或氨等制冷剂,虽能高效制冷,却存在温室气体排放高、能耗大等弊端,而“冰丝带”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系统,首次在冬奥会级别的场馆中实现规模化应用,这一技术通过液态二氧化碳吸热制冷,其臭氧破坏潜能值为零,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,远低于传统制冷剂,系统运行中产生的余热可回收用于场馆生活热水、除湿和冰面维护,综合能效提升30%以上。

“这不仅是技术升级,更是对体育设施可持续运营模式的重新定义,”国家速滑馆技术总监李明哲表示,“冰丝带”的制冰系统每年可减少约900吨二氧化碳排放,相当于种植3.6万棵树。


从赛场到城市:冬奥遗产的绿色延伸

“冰丝带”的低碳实践并未止步于冬奥会,赛后,场馆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,将制冰能耗与市民健身需求动态匹配,在非比赛日,冰面温度可适度上调以降低能耗,同时保障大众滑冰体验,场馆与周边社区联动,将制冰余热接入城市供暖网络,为附近学校、住宅提供清洁能源。

这种“赛旅融合”的模式,使得“冰丝带”不再仅是顶级赛事的承载者,更成为城市低碳生活的重要节点,数据显示,2024年至今,场馆已接待市民超百万人次,其中约30%的访客专门参与低碳主题研学活动。

冰丝带低碳制冰引领冬奥遗产新风尚,科技赋能谱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


全球视野:中国方案的启示与挑战

“冰丝带”的低碳制冰技术,已引发国际体育界的广泛关注,国际奥委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人评价其为“大型赛事场馆设计的范式转移”,意大利米兰-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组委会曾专门派出团队考察,计划借鉴相关技术优化本国场馆设计。

技术的推广仍面临挑战,二氧化碳制冰系统的初期投资较传统系统高出20%-30%,且对运维团队的专业性要求更高,对此,中国科研团队正联合高校与企业,开发低成本、智能化的解决方案,通过人工智能算法预测冰面使用频率,动态调整制冷策略,进一步降低长期运营成本。


未来展望:体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

随着2025年临近,全球体育产业对低碳技术的需求持续攀升,国际滑冰联盟宣布,将从2026年起优先选择采用低碳制冰技术的场馆举办国际赛事,而“冰丝带”的实践经验,正为这一趋势提供关键支撑。

冰丝带低碳制冰引领冬奥遗产新风尚,科技赋能谱写可持续发展新篇章

“体育不仅是竞技的舞台,更是传递价值的媒介,”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琳指出,“冰丝带”的成功证明,绿色技术与商业运营并非对立,通过创新模式,可持续性同样能成为场馆的核心竞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