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学术殿堂

admin 20 0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Butler 图书馆的窗前,费若秋刚刚结束一场线上法语文学研讨会,她摘下眼镜,揉了揉眉心,窗外阳光洒在桌面的花剑模型上——这是她过去二十年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今与厚重的学术书籍并置,仿佛两个世界的微妙平衡。

“很多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巅峰期急流勇退。”费若秋微笑着,语气平静却坚定,“但对我而言,这从来不是‘退出’,而是‘进入’——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精神竞技场。”

金牌背后的思考者

2024年巴黎奥运会结束后,费若秋的名字一度占据全球体育媒体头条,作为女子花剑个人赛金牌得主和团体赛银牌成员,这位29岁的剑客本该顺理成章地继续征战各大赛事,她却出人意料地宣布暂别赛场,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。
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和防守,更是如何思考。”费若秋解释道,手指无意识地做出一个击剑动作,“文学研究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击剑——与文本博弈,与思想过招,寻找那些细微的破绽与突破口。”

这种将体育与学术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并非偶然,费若秋出生于中国南京,10岁开始接触击剑,14岁入选省队,17岁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冠军,然而就在运动生涯蒸蒸日上之时,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——前往法国索邦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学士学位。

“当时教练和队友都觉得我疯了。”回忆往事,费若秋眼中闪着光芒,“每天上午5点起床训练,然后赶去上8点的文学课,下午又是高强度训练,晚上还要写论文到深夜,但那三年是我最充实的时光,我发现了思想的力量与身体的力量同样迷人。”

双轨人生的挑战与回报

在法国期间,费若秋创造了体学兼优的奇迹,她不仅在国际剑联世界杯系列赛中屡获佳绩,还以最优等荣誉从索邦大学毕业,她的毕业论文《刺点与刺击:罗兰·巴特与击剑美学中的决定性瞬间》将结构主义理论与击剑哲学相结合,获得了学术界的关注。

“击剑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种语言。”费若秋阐述着她的独特见解,“进攻、防守、反击,这些不只是技术动作,更是身体与意识之间的对话,文学分析同样如此——我们解读文本的结构、节奏和转折点,就像解读对手的战术意图。”

这种跨学科思考使费若秋的击剑风格独具特色,前法国国家队主教练皮埃尔·杜博瓦曾评价道:“费若秋的剑尖上有种哲学家的精准,她不仅是在比赛,更是在解构比赛,这让她在关键时刻总能做出出人意料却又恰到好处的选择。”

2023年世界击剑锦标赛半决赛中,费若秋在最后7秒落后3剑的情况下,连续三次使用罕见的上臂刺击得分,逆转取胜,赛后她告诉记者:“我意识到对手已经完全解读了我的习惯动作,所以我必须使用一种‘文本之外’的解决方案,就像解构主义阅读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边际注释。”

哥大新篇章:从身体语言到文字语言

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大卫·约翰逊教授至今记得审阅费若秋申请材料时的惊讶。“我们很少收到职业运动员的申请,尤其是如此高水平的世界冠军,但她的研究计划书令人印象深刻——她试图探索欧洲击剑传统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。”

费若秋的博士研究方向聚焦于16-17世纪法国宫廷剑术与文学沙龙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。“当时击剑不仅是武艺,更是一种身体修辞学,与诗歌、戏剧和哲学发展密切相关,贵族们既用剑决斗,也用文字交锋,这两种实践共享着相似的精神结构。”

在哥大的学习生活对费若秋而言既是挑战也是享受。“最大的困难可能是调整思维模式,在赛场上,决策必须在百分之几秒内完成;而学术研究需要长时间的沉思和反复推敲。”她笑着说,“我有时会在图书馆里突然站起来做个弓步刺击动作,把旁边的同学吓一跳,但身体记忆就是这样,它已经成了我思考过程的一部分。”

费若秋的同学们最初对这个“奥运冠军”头衔感到敬畏,但很快被她的谦逊和勤奋所折折服。“她从不谈论自己的成就,直到我们在维基百科上偶然发现她的履历。”同为比较文学博士生的迈克尔·陈表示,“更令人惊讶的是她总能将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身体体验相结合,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。”

未来的跨界愿景

尽管目前全身心投入学术,费若秋并未完全离开击剑世界,她每周仍保持10小时左右的训练量,并在哥大击剑俱乐部担任客座教练。“击剑是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,我只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与之相处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学术殿堂

对于未来,费若秋有着跨界的规划,她正在撰写一本结合击剑教学与文学理论的创新教材,并计划创办一个融合体育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夏令营。“我想帮助年轻人意识到,身体与心灵并非对立的两极,而是可以相互强化的一体两面。”

哥伦比亚大学体育部主任彼得·皮林对此非常支持:“费若秋体现了我们常说的‘学生运动员’理想形态——不仅在赛场上追求卓越,在学术领域也同样如此,她正在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全面发展。”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,从奥运剑道到常春藤学术殿堂

当被问及是否会重返赛场时,费若秋没有直接回答,而是引用了一句法国诗人保尔·瓦莱里的话:“‘最深邃的是皮肤。’我对击剑的理解越深入,就越意识到表面之下还有无限深度等待探索,无论是通过身体还是文字,这种探索的本质是一致的。”

夕阳西下,费若秋收拾好书包,向我们告别后走向体育馆——那里,一群年轻的击剑爱好者正等待着她的指导,看着她远去的背影,我们不禁想到:或许真正的冠军从来不只是征服赛场的人,更是那些不断超越自我界限,在多个领域展现人类潜能可能性的探索者。

费若秋的故事远未结束,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进攻——只不过这次的战场更广阔,对手更无形,而奖励不再是金牌,而是对人类精神更深层次的理解,在身体与思想的双重剑道上,这位旅法剑客的哥大求学路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