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们的印象中,职业棋手往往与高额奖金、商业代言和稳定的生活联系在一起,现实却并非总是如此光鲜,中国台湾职业围棋选手俞俐均在一次访谈中透露,围棋选手的收入极不稳定,她最艰难的一年收入甚至只有2至4万元,这一坦言,引发了外界对围棋选手生存状况的广泛关注。
围棋世界的明星与普通选手
俞俐均,1999年出生,是中国台湾围棋界的明星人物,她4岁开始学棋,16岁成为职业棋手,因其出色的棋艺和清新的外表被粉丝称为“围棋女神”,近年来,她在国际比赛中表现亮眼,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追随者,可说是围棋界的“流量担当”。
即便是这样一位备受瞩目的选手,也难免面临经济上的压力,俞俐均坦言,职业棋手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比赛奖金、教学收入、商业活动以及可能的赞助支持,但这些收入来源并不稳定,尤其是对于大多数未能跻身顶尖行列的选手来说。
比赛奖金:金字塔尖的游戏
职业围棋选手的收入结构中,比赛奖金是最主要但也最不稳定的部分,国际大赛如应氏杯、春兰杯、梦百合杯等,冠军奖金可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,但能够走到最后的选手凤毛麟角,大多数职业棋手可能全年都无法在大型比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,这意味着他们的奖金收入微乎其微。
俞俐均透露,她最差的一年,比赛奖金收入只有几万元,这一年可能是因为状态不佳、比赛运气不好或者赛事机会有限,对于需要大量时间训练和研究的职业棋手来说,这样的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生活需求,更不用说支付教练、出行参赛等额外开支了。
教学与商业活动:不稳定的补充
除了比赛奖金,许多职业棋手通过教棋、网络直播、商业代言等活动补充收入,俞俐均因其知名度,在这方面可能比普通选手有更多机会,但她表示这些收入同样不稳定。
围棋教学市场虽然存在,但需求有限且竞争激烈,网络直播和内容创作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,且收入与人气直接相关,波动很大,商业代言则几乎只属于少数顶尖选手,大多数职业棋手很难获得这样的机会。

围棋选手的生存现状
俞俐均的经历并非个例,在中国大陆、日本、韩国等围棋强国,许多职业棋手都面临类似的经济压力,据统计,中国有数百名职业棋手,但能够通过比赛奖金维持体面生活的可能不到十分之一。
日本棋院和韩国棋院虽然为注册职业棋手提供一定补贴,但金额有限,难以完全依赖,许多棋手不得不兼职教棋、写作甚至从事与围棋无关的工作来维持生计。
这种经济压力不仅影响选手的生活质量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竞技状态,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,选手难以专心训练和比赛,可能形成恶性循环。
围棋产业的挑战与机遇
围棋作为一项古老而高雅智力运动,在全球拥有大量爱好者,但其商业化程度一直不高,与足球、篮球等大众体育项目相比,围棋的观众基础、媒体曝光和商业赞助都相对有限。
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人机大战的热潮,围棋获得了一波关注度,柯洁、朴廷桓等顶尖选手的知名度大幅提升,但这种关注度如何转化为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,仍然是一个待解的难题。
网络平台为围棋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,线上对弈、网络直播、视频教学等新模式为棋手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,但这些收入仍然集中在少数人气选手身上。

如何支持职业棋手发展
俞俐均的坦言引发了人们对围棋选手生存状况的关注,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改善这一现状,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:
建立更完善选手保障体系,围棋协会和相关组织可以考虑为职业棋手提供基本生活保障,让他们能够专心于棋艺提升。
拓展围棋商业化途径,通过赛事创新、媒体合作、商业开发等方式,提高围棋产业整体价值,从而为选手创造更多收入机会。
鼓励选手多元化发展,支持棋手参与教学、解说、写作等相关工作,既推广围棋文化,也为他们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加强围棋普及教育,通过进校园、社区推广等活动,扩大围棋人口基础,为行业创造更多市场需求。
俞俐均作为围棋界的明星选手,她的坦言揭示了职业围棋选手面临的经济现实,这不仅是个人的挑战,也是整个围棋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,如何在保持围棋文化纯粹性的同时,提高其商业价值和支持选手发展,是围棋界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。
围棋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智慧游戏,其价值远超出经济利益,职业棋手作为这项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,值得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,希望未来,无论是顶尖选手还是普通职业棋手,都能够在追求棋道的同时,获得体面的生活保障。